2018-03-20 21:52:07
经过星巴克、costa等国际咖啡巨头十几年的培养教育,咖啡文化正在中国生根,数据显示,中国咖啡馆数量已经达到10万家。中国的咖啡前景大有可为,但占据市场最大份额仍是星巴克,小编也很好奇,喝星巴克的都是些什么人?本土有没有可能崛起如星巴克级别的巨头?
先来看看什么人爱喝星巴克咖啡?调研之后发现,喝星巴克的人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
1、乡豪土绅们
这类人富甲一方,以地方拆迁大户为代表。他们不定期出没在星巴克门店,标配是范思哲、油头和文玩手串。
一般群结队而来,坐定后开始大谈房价涨多少,近期准备出手哪边的一套,三句不离房价,声量豪迈、气宇轩昂。
稍微年轻点的则与世无争样子,抱着手机玩游戏,葛优瘫中饱含着这个时代赐予他们的宝贵财富。
2、职场白骨精
这类人相比第一类人要含蓄的多。推门进来,他们会优雅的掏出LV的钱包,一手接电话一手指着要哪一款咖啡。
接电话和发微信的动作持续到坐下,仿佛有忙不完的事和用不完的电。他们目光远视,笑容严峻。时不时提到上亿的项目时,似乎自带着重号,那一刻仿佛自己就是super dancing queen,一秒hold住全场!
当然,也时常会看到他们带着客户或者团队过来,谈业务,聊建设,忽悠间咖啡成了摆设,临走才端起来带走。
3、自由职业者
这类群体应该是星巴克最稳定的客源了。他们每天固定的时间点过来,径直走向固定带插座的座位,一会店员会直接喊他们取咖啡。
标配是笔记本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包,考究点的会从muji的笔袋掏出lamy钢笔,时不时在纸上划划写写,偶尔抬头看着远方,若有所思。
他们有股市盯盘的,有家居设计的,也有网络运营等等,他们基本住在附近而工作时间又自由,咖啡似乎成了每天上班的考勤机。
相比其他群体,这类人更容易会餐间选择星巴克的一款糕点,拳头大的蛋糕用勺子似乎永远挖不完。
4、闺蜜姐妹淘
如果说商场是女人的天下,那星巴克就是她们的凤床。这些女人基本都妆容精致,打扮鲜艳。她们拎着化妆品和衣帽鞋的大大小小纸袋,臂弯还挎着五颜六色的包包。
点单前必定要夸张的讨论一番喝什么,开场白永远是最近在追什么剧,谁的老公和哪个婊子有一腿,看上了celine春夏新款的一个包。聊累了开启疯狂自拍和互拍环节。
她们的眼里“星巴克不是照相馆吗,什么时候改咖啡厅了?”
5、亲密关系党
这类群体也占据了日常星巴克门店消费的很大部分。他们有校园气十足的学生情侣或朋友,卸下双肩包后开始窃窃私语,脸上洋溢着阳光喜悦的笑容。
有三俩朋友出来逛街吃饭,坐一起谈笑打骂的;有带着自己老婆小孩点单后,一言不发坐着玩手机。
也有人带着别人老婆来的,女人满眼崇拜的盯着眼前的老汉高谈阔论,偶尔会抚顺身上的貂毛,然后心领会神扬起尖下巴放肆一笑。
他们基本都在店里短暂停留,喝几口就转战场地了。
星巴克与其说是个咖啡店,更像是人流充足商场中的休息站,来这边消费的人基本不是冲着渴了的心态(然不包含解“渴”的心态)。
有人说,看到星巴克里的人,都有一种看他们在洋人开的大烟馆,怡然自得抽福寿膏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
尽管,喝星巴克的人还是很多,但,星巴克的领导地位正在下降。
星巴克的领导地位受到什么挑战?
时间倒退到1999年,星巴克第一家店开在北京国贸商城时,中国人还处在喝速溶咖啡的时代,最畅销的就是雀巢咖啡。在当时来说,咖啡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必需品,咖啡馆一类的消费成本太高,对老百姓来说不划算,所以,速溶咖啡才是主流。
而在不到20年的功夫,2018年的今天,咖啡已经变得唾手可得。以上海为例,街头随处可见各种咖啡馆,600家星巴克门店已深入到我们社区,成为全世界布局最密集的城市。不仅如此,喝咖啡的形态也越来越丰富,速溶咖啡逐渐被挂耳包和咖啡豆替代,几乎每家咖啡馆都在售卖自己的咖啡周边产品。
中国咖啡细分市场
蛋糕变大了,意味着进来分一杯羹的竞争者也多了。由上图可见,咖啡已经细分到不同场景,不论是咖啡馆还是自制型咖啡冲饮,每个场景都在升级。
在国内,尽管国外连锁品牌这两年普遍发展得都不如意,韩式咖啡的全面退出、Costa越来越跟不上星巴克的脚步,但同时国内本土咖啡品牌正在慢慢崛起,例如最近很火的瑞幸咖啡,初期市场推广已准备10亿元,并计划在4月启动A轮融资;再比如新零售品牌连咖啡(Coffee Box)依托于电商运营思维占据了不少办公室白领的心智,近日也宣布完成1.58亿元B+轮融资,将在今年加快扩张。它们因咖啡口味和颜值极高的设计圈了不少粉丝。
供需平衡是市场良性发展的基础。供给端不断的良性竞争驱动,使得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而中国消费者的确变挑剔了。
我们先看以下的逻辑图。
星巴克核心客群
顺着上图的逻辑,按照星巴克的体量,星巴克正在思考的是如何提升目标客群的复购率,因为所有新进入者正对它的用户虎视眈眈。
不知何时起,你可以随时随地在全家喝到一杯14元的拿铁;在办公室泡上一杯永璞的挂耳咖啡;约人谈事时,新天地、静安寺都有各种精品咖啡馆等你挑选,只是如今在市中心能找到一家人少安静的咖啡馆已非容易之事。
咖啡馆是一个社交为主的第三空间,在上海,不同群体对第三空间的需求巨大。而在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对品类和品牌需求只会不断往上,如今不断涌现的独立、连锁型精品咖啡馆也满足了消费者(尤其是对lifestyle有追求的消费群体)对好咖啡的追求。
尽管没有数据显示精品咖啡的用户体量多少,但在供给方那端是有迹可循的,据《一财周刊》发布的数据,上海街头如今已有3000多家独立咖啡馆的体量,按长尾定理,这个数量已经可以和在上海拥有超过600家门店的星巴克抗衡了。
消费者不仅对咖啡要求变高,对消费场景的选择性也更多。星巴克已经不是用户唯一选择了。哪怕现在仍是大众市场的龙头,星巴克意识到快捷方便的形象已无法满足这个市场,所以,星巴克也正在寻求升级,比如推出手冲店、大师店、旗舰店、臻选店等。
而这也是本土新晋咖啡品牌的机会。
星巴克之外,还有什么市场?
星巴克固然占据霸主地位,但由于其体量过大,在一些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的策略上反应时间会很长,并且也会在一些权衡选择上偏向保守,更具有趋利性,比如全自动咖啡机的选择,大量的兼职员工的选用,服务水平的初级,以及过度统一的调性带来的乏味感等等,如果商务咖啡的经营者可以根据星巴克的这些弱点增加自身的附加值,那么顾客说不定也会被品牌独特的调性所吸引。
在产品线上,很多商务咖啡开始主动模糊与休闲咖啡的界限,比如增加饭食、小食的占比。适度或者有针对性的增加产品可以在咖啡厅生意最清淡的时段,比如中饭和晚饭时段吸引客流,或者在全天不同时段为顾客提供不同的餐食,瞄准来吃顿简餐的用户。
另外,也可以尝试“新零售”,做咖啡外卖。近日,星巴克中国区CEO王静瑛表示迫不及待地要在中国推出外卖服务。
结语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规模在700亿人民币左右,增速在15%左右,远高于全球市场2%的增长率,预计2025年有可能达到万亿规模。目前平均每个中国人每年的咖啡消费量仅有4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平均每人每年消费量有20杯。而国际咖啡组织(ICO)的有关调查表明,与近邻的日本人年均消费200杯、韩国人年均消费140杯的数量相比,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极具潜力,大有可为。小编也拭目以待,本土能崛起如星巴克级的巨头,与之分庭抗礼,这于市场于消费者都有利。
来源:商机盒子
关键词:星巴克,COSTA,咖啡市场
-
3月巴西63万袋咖啡滞留港口未能及时运出
2025-04-25 16:27:16
-
美国或豁免咖啡进口关税
2025-04-25 15:59:35
-
HedgePoint预计2025年巴西咖啡产量将与去年持平
2025-04-25 15:48:07
-
Rabobank预计2025年巴西咖啡减产6.4%
2025-04-25 15:47:02
-
越南国内咖啡现货价格已经回升至美国加征关税前水平
2025-04-21 16:13:31
市场时间
- 美国ICE交易所
- 美国NYMEX交易所
- 欧洲ICE交易所
咖啡价格
05月01日收盘价
交易所 | 品种 | 价格 | 货币 | 单位 |
---|---|---|---|---|
美国ICE | 咖啡指数 | 410.00 | 美分 | 磅 |
美国ICE | 阿拉比卡05 | 422.40 | 美分 | 磅 |
美国ICE | 阿拉比卡07 | 410.00 | 美分 | 磅 |
欧洲ICEU | 罗布斯塔07 | 5,362 | 美元 | 吨 |
巴西现货咖啡 | 日晒阿拉比卡 | 2,650 | 雷亚尔 | 60公斤 |
巴西现货咖啡 | 罗布斯塔 | 1692.53 | 雷亚尔 | 60公斤 |
哥伦比亚现货咖啡 | 水洗阿拉比卡 | 764.86 | 美元 | 125公斤 |
越南现货咖啡 | 罗布斯塔 | 130,600 | 越南盾 | 千克 |
美国ICE | 可可指数 | 8,920 | 美元 | 吨 |
美国ICE | 可可05 | 9,300 | 美元 | 吨 |
美国ICE | 可可07 | 8,920 | 美元 | 吨 |
外汇市场 | 美元指数 | 98.6042 | 美元 | 美元 |
外汇市场 | 巴西雷亚尔 | 5.8864 | 雷亚尔 | 美元 |
交易所库存数量 | 美国ICE | 822,021 | / | 袋 |
交易所库存数量 | 欧洲ICEU | 4,245 | / | 袋 |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