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行业
咖啡投资
咖啡社区
黑谷子智库
COFFINANCE指数
产区
消费
这篇文章质疑蓝瓶子咖啡有否投资价值,看起来像黑稿,读起来却不无道理

2017-10-16 19:34:30

 

有一天我们会缅怀2014年到2015年间硅谷风险资本家们那些伟大的实验,特别是那些似乎无关科技、更接近日常生活吃喝拉撒的。

 

我并不是说咖啡不能够作为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事实上任何有机会达成高速成长的生意,都可以在风险资本投资的范围内。只要能找到有内在有机成长潜力的全新商业模式,并能透过网络效应或者切换成本筑起防御结界的话,创业家不一定要懂得程式码、设计原型机乃至于撰写属于自己的反向传播演算法,就有机会获得风险资本加持,一同迈向独角兽的康庄大道。

 

DollarShave Club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多么简单的点子,多么显而易见的痛点,多么漂亮的和使用情境完美结合的商业模式,多么让人惊艳的执行速度,多么畅快的并购退出,以及多么皆大欢喜的投资回报。

 

这家成立2011年的公司,既没有天花乱坠的“平台”愿景,也没有饶舌的“机器学习”应用,只花了不到五年以及约一亿六千万的风险资本资金,就在2016年成功以十亿美元的独角兽身价卖给消费大厂联合利华,资本效率虽称不上惊人,但也相当健康地六倍有余。

 

$1B÷ $160M =6.25倍

 

同样非高科技且全球知名度狂胜Dollar Shaver Club的精品咖啡品牌Blue Bottle Coffee,在前不久取得另一家消费大厂雀巢接近五亿美元的巨额融资。但在众多咖啡因摄取过度的媒体记者的一遍叫好声中,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竟然被忽略了:比起融资成长或者并购退出,这个融资案更像是纾困(bailout)。

 

关键在于这轮融资的估值:七亿美元。

 

透过这轮融资,雀巢取得了Blue Bottle Coffee九分之七、近八成的股权。而他们给予现有股东(包含创办人、员工和风险资本家)手上股票的总估值,相当于Pre-Money估值:

 

$700M– $500M =$200M

 

仅仅两亿美元。

 

从Crunchbase上的资料来看,Blue Bottle Coffee在2012年到(疯狂的)2015年间,一共获得包含推特共同创办人Evan Williams、硅谷知名风险资本管理公司Lowercase Capital、True Ventures、Index Ventures、谷歌风险资本乃至于富达投资(Fidelity)前后三轮高达一亿两千多万美元的投资,如果单纯计算这些资金的资本效率,将会是非常悲哀的:

 

$200M(pre-money) ÷ $120.66M=1.66倍

 

1.66倍到底有多悲哀?即使是资本效率低得出名的滴滴出行,今年初完成新一轮融资后,估值来到五百亿美元,历史上股债募资达一百三十亿美元,资本效率也还有将近4倍。

 

$50B÷ $13B =3.84倍

 

 

我们当然不知道实际上Blue Bottle Coffee的创办人、员工乃至于投资人在这一轮融资后身价是涨是跌,很有可能部分投资人也在这次募资中出脱部分老股,但各种迹象都显示在这场“纾困”中既有投资人的投资报酬率不会太好。

 

为什么过去曾经——现在也还是——媒体宠儿的Blue Bottle Coffee要被迫接受这么糟糕的融资条件呢?可想而知当然是营运状况不佳,合理推测在成立十余年后,拿了风险资本的钱进行国际扩张的Blue Bottle Coffee无力将营运现金流转正,入不敷出的状况下,也许创办人和投资人曾经寻求出售,但也许买家兴致缺缺,最终是几乎半卖半送地给了雀巢。

 

要知道雀巢市值超过两千五百亿美元,去年底手上结余现金超过八十亿美元,对于一个媒体长年吹捧即将颠覆自己擅长的大众廉价咖啡产品的精品品牌咖啡对手,不只不愿意爽快地一口价九亿美元现金收购,竟然只愿意拿出七亿美元进行投资,我们可以想像Blue Bottle Coffee的营运和成长数字有多么的困窘。

 

而且这肯定不是咖啡店这门生意本身的问题,因为同样被认定为颠覆箭靶的老大哥星巴克,在1987年出售给霍华·舒兹后,实现了惊人的高速成长,成功在1992年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此后尽管经历五次股票分割以及达康泡沫破灭,星巴克的股价成长毫不止歇,从上市的四毛钱不到一路涨到2006年的18美元。尽管随后几年在成长不如预期下面临股价下挫,但接下来就是那知名的“霍华·舒兹大返还”——如果能够忍受舒兹的自恋口吻,他那详细记载这次大逆转的自传倒不失为一本绝佳的商业读物——股价在金融危机后逆势攀升来到现在的60美元价位,总市值成长到将近八百亿美元。

 

而读者如果考虑到纳斯达克给人的科技股印象,在1992年根本和科技沾不上边的星巴克可以在纳斯达克挂牌,一路走出比许多科技股更让人惊艳的股价和市值成长,更可以证明有没有科技成分在里面和高速成长没有绝对关系。

 

 

所以星巴克能,为什么Blue Bottle Coffee不能?

 

我们无从得知Blue Bottle Coffee内部资料,但从其公开的资料来看,这档生意横看竖看都应该是温和成长的中小企业,根本不应该是风险资本注资的对象。

 

首先,众所皆知地,Blue Bottle Coffee很坚持只贩售烘培后两周期限内的咖啡豆,因此从在奥克兰发迹开始,他们就坚持分店要开在自家烘培厂的有效运送范围内,有些店甚至就直接开在烘培厂的旁边。

 

BlueBottle Coffee的口碑一部分来自于这样对于新鲜烘培的坚持——不管这样的坚持有没有真的反映在咖啡味道上——也让他们得以收取比星巴克咖啡更高的单价。但牺牲掉的自然就是可扩张性,就算是物流之王亚马逊,也不见得能够建置一个能够支持上百家到上千家分店、从咖啡豆烘培到运送到消费殆尽都在两周内完成、然后还能赚钱的后勤系统。或换个角度来说,Blue Bottle Coffee的粉丝攻击星巴克的咖啡豆保存期限长达数个月到半年,一定添加很多保存用的添加物,但那样的保存期限在星巴克的商业模式中显然是必要的,否则已经有比Blue Bottle Coffee高出好几个数量级的分店和对应的物流系统的星巴克,怎么有可能不去尝试缩短咖啡豆的消耗期限以提高品质?

 

另外一个,Blue Bottle Coffee可能从一开始就并非可以高速扩张的生意的证据,在于它那知名的手冲咖啡过程。到过Blue Bottle Coffee门市的美国消费者总是津津乐道店员仔细手冲咖啡的过程,以及店内洋溢的自然咖啡香,这种视觉上和味觉上的享受也是消费者愿意付出更高单价的原因之一。

 

 

但星巴克其实也经历过这一段日子!

 

曾经星巴克的粉丝是非常享受传统意大利浓缩咖啡机的手动制作过程,从磨豆到装填到拉下机器拉杆,到“嗤”的一声蒸气冒出,浓稠的黑褐色液体流入温热好的小咖啡杯。但随着星巴克越来越受欢迎,单店客流量增加,公司不得不导入从磨豆到酿制出浓缩咖啡一机完成的自动机种。虽然味道并没有改变,但早期粉丝纷纷大声抗议,甚至用脚投票,这让舒兹也曾犹豫过这到底是不是个好决定。最终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是接受了自动机器,以换取快速的外带过程。这里的重点是:如果星巴克都得在某个时间点放弃自己的信念、改使用自动机器,以追求高速成长,Blue Bottle Coffee的人工手动——甚至不是机器手动——冲泡过程可能根本永远都没有高速扩张的潜力。

 

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也许无须花这么多时间打一只落水狗,尤其是这只落水狗现在已经属于一个超级赚钱的稳定大企业,所以Blue Bottle Coffee的粉丝可以暂时不用担心他们热爱的品牌倒闭——至于他们珍惜的味道会不会改变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从Lowercase Capital、True Ventures、Index Ventures、谷歌风险资本到富达,当他们敲敲算盘发现这笔私人新创投资还不如买星巴克的上市股票划算时,不知道他们心里是作何感想?

 

2574
248

市场时间

  • 美国ICE交易所
  • 美国NYMEX交易所
  • 欧洲ICE交易所

咖啡价格

05月02日收盘价

交易所 品种 价格 货币 单位
美国ICE 咖啡指数 410.00 美分
美国ICE 阿拉比卡05 422.40 美分
美国ICE 阿拉比卡07 410.00 美分
欧洲ICEU 罗布斯塔07 5,362 美元
巴西现货咖啡 日晒阿拉比卡 2,650 雷亚尔 60公斤
巴西现货咖啡 罗布斯塔 1692.53 雷亚尔 60公斤
哥伦比亚现货咖啡 水洗阿拉比卡 764.86 美元 125公斤
越南现货咖啡 罗布斯塔 130,600 越南盾 千克
美国ICE 可可指数 8,920 美元
美国ICE 可可05 9,300 美元
美国ICE 可可07 8,920 美元
外汇市场 美元指数 98.6042 美元 美元
外汇市场 巴西雷亚尔 5.8864 雷亚尔 美元
交易所库存数量 美国ICE 822,021 /
交易所库存数量 欧洲ICEU 4,245 /
换一批
  • 最新文章
  • 一周最热
  • 一月最热
  • 编辑推荐